碳匯林訊 遂川縣高坪鎮的山場上,油茶林間新栽的楠木苗掛著二維碼樹牌——林農掃碼即可查看碳匯生長數據和預期收益,這些曾碎片化的林地正聚合成20萬畝碳資產包。
2025年6月,江西省遂川縣啟動全省最大CCER造林碳匯開發項目,整合20萬畝碎片化林地,預計年均產生碳匯10萬噸。通過創新“林地整合-油茶套種-碳匯預購”模式,林農將獲得油茶果、碳匯、生態補償三重收益,實現畝均收入從1200元躍升至3800元。
1、產權破題:碎片林地的碳匯聚合術
項目破解集體林權改革深水區難題:
三權分置激活沉睡資產。創新推行“林地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屬農戶、經營權入股碳匯項目”模式,農戶以經營權換取30%碳匯收益+保底分紅。已整合187個村組林地,最小地塊僅0.3畝。
數字林權確權平臺。運用遙感測繪和區塊鏈技術,完成15.6萬塊林地的三維建模。每塊林地生成專屬“碳匯身份證”,記載樹種、樹齡、預期碳匯量等數據,林農通過APP實時查看資產價值。
碳匯合作社統管運營。組建23家村級碳匯合作社,統一負責碳匯監測、交易及收益分配。高坪鎮合作社理事長張運生介紹:“連片經營使碳匯開發成本降低60%,小農戶也能參與碳市場”。
2、技術攻堅:山地碳匯的精準計量
針對南方混交林開發專屬監測體系:
無人機激光雷達掃描。每季度對項目區進行0.5米分辨率掃描,精準測算喬木層碳儲量變化,精度達95%。較傳統樣地監測效率提升20倍。
土壤碳庫動態模型。建立基于214個土壤剖面樣本的碳通量模型,測算顯示油茶-楠木混交林土壤年固碳量達0.82t/ha,是純杉木林的2.3倍。
區塊鏈溯源存證。碳匯數據實時上傳至江西林權交易中心鏈,累計存證38萬條。第三方核查機構可調取任意時段生長記錄,核證時間縮短至15天。
3、產業耦合:油茶碳匯的共生奇跡
創造“經濟林+碳匯林”立體模式:
復合種植增效。在油茶林下套種楠木、楓香等鄉土樹種,形成上中下三層結構:
上層:楠木(固碳主體)
中層:油茶(經濟產出)
下層:三葉青(藥材)
碳匯預購機制。中林集團提前鎖定5萬噸碳匯,支付預購款150萬元用于苗木采購。待CCER簽發后抵扣剩余款項,解決營林前期投入難題。
三收益分配模型:
4、金融賦能:碳匯權證的資本轉化
創新碳金融工具打通價值通道:
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遂川農商行推出專屬信貸產品,以未來5年碳匯收益作質押,發放貸款4300萬元。上坑村林農李德旺用126畝林地預期碳匯貸得28萬元,擴建油茶加工坊。
碳匯保險托底風險。人保財險開發碳匯損失險,覆蓋火災、凍害等場景。保費由縣財政補貼70%,參保林地已達13萬畝。2024年凍災理賠83萬元,保障營林可持續性。
縣域碳普惠平臺。建立“遂川碳惠”小程序,市民購買本地茶油可獲碳積分。1積分=1kg碳匯,可兌換景區門票或農特產,已帶動3200萬元本地消費。
禾源鎮碳匯合作社的電子屏上,油茶果價格曲線與碳匯交易行情并排跳動。當林農劉傳福收到當季碳匯預付款6320元,他承包的47畝碎片林地已完成從“綠資源”到“碳資產”的驚險一躍。
遂川縣林業局長王亮在碳匯項目啟動會上展示的特殊賬本,記錄著這場變革的本質:左頁是傳統營林的單一油茶收入,右頁是碳匯收益、生態補償、加工增值的三欄進賬。隨著20萬畝林海每年10萬噸碳匯注入長江經濟帶碳市場,這個曾是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山區縣,正用漫山油茶花鋪就綠色共富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