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滇池水畔,十年前覆蓋著綠油漆般藻類的湖面,如今倒映著搖曳的蘆葦和悠閑散步的游人,曾經令人掩鼻的臭味已被清新的水汽取代。
2024年秋,“中國經濟圓桌會”聚集了水利部、國家能源局和生態環境部的核心智囊。在這場關乎國家發展底色的對話中,李群、潘慧敏和田春秀三位專家以數據和案例勾勒出中國綠色轉型的宏偉圖景。
他們揭示了一個關鍵轉變: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直接減少碳排放約24.5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8億噸,合計減排32.5億噸。
這一數字背后,是一場靜悄悄卻影響深遠的綠色革命,正重塑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基因。
1、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跨越
滇池的蛻變是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縮影。在陜西富平,曾經“只見石、不見川”的石川河荒溝灘,通過科學治水和系統治理,如今成為惠及20萬民眾的生態福地。
這些變化背后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生態成就:
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89.4%,長江干流連續4年、黃河干流連續2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
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
中國已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河湖長制是制度創新的典范。全面建立河湖長制以來,全國累計清理整治“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管理保護突出問題24萬多個,打造了3000多條(個)幸福河湖。七大流域均已建立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由31個省份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河長,統籌河湖系統治理。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在圓桌會上指出,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2、綠色轉型新機遇:百萬億市場的崛起
綠色低碳發展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田春秀在圓桌會上分析,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將“注入發展新動能”、“帶動投資新供給”、“形成國際競爭力”。
多個研究顯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的投資規模在100萬億元以上。這一巨大市場正通過三條路徑加速形成:
能源革命創造新空間。2025年全國發電總裝機將達到36億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綠證已實現核發全覆蓋,為企業打造綠色產業鏈提供有力支撐。
節水產業突破萬億規模。2024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發布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節水產業規模達到萬億元。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等領域將迎來巨大市場機遇。
產業轉型釋放新動能。華潤江中的實踐展示了傳統產業綠色升級的潛力:2023年其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和碳排放強度相比2020年分別下降31%和49%,清潔能源電量使用占比提升108%。
3、產業“含綠量”提升“含金量”:綠色生產力的實踐樣本
福建龍巖紫金山金銅礦區的轉變令人驚嘆:數百米深的礦坑仍在生產,但礦區已不見“臟亂差”的痕跡,坑口邊坡綠草叢生。由地質礦產博物館、露天采礦工業園等組成的旅游線,已成為熱門的礦山公園研學旅游點。
這一轉變背后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度實踐:
在制造業領域,數智技術正推動深度減排。龍騰特鋼集團與國網蘇州供電公司合作打造的微電網項目,通過光伏、儲能和能源管理系統協同,每年可節約用能成本約1250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8萬噸。其建設的192條智能化焊絲生產線組成的“黑燈工廠”,能根據電價變化智能調整生產計劃。
在交通領域,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86.6萬輛,占整個汽車銷售量的40.9%。新能源重卡銷售量達8.2萬輛,占重卡銷售總量的13.6%。“十四五”以來,新能源汽車在城市公交、網約車等領域占比分別超81%、75%。
在建筑領域,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創新實施“光伏+儲能”模式,園區叉車、集裝箱堆高機等設備基本實現全電化作業。這種分布式能源系統正成為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的標準配置。
4、綠色低碳發展挑戰:轉型路上的三道考題
盡管成效顯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
環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568家上市公司曝光環境風險事件1531件,平均每周曝光29起。建筑業、制造業、房地產業是環境風險高發區,其中78家制造企業因生產環境不達標被罰沒金額超1725萬元。
生態價值轉化存在瓶頸。雖然浙江、福建等地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但復制推廣效果有限。一些地區出現持續支撐力不足、后勁乏力的問題。生態產品的公共屬性導致部分地方政府更關注商品化帶來的GDP增長,而忽視生態福祉的隱性價值。
綠色消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盡管超過60%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消費支付溢價,但糧食浪費、能源浪費等現象仍然存在。碳標簽和生態產品認證體系剛剛起步,市場良莠不齊,制約了綠色消費市場成熟度。
5、未來路徑:深化改革激活綠色動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系統推進三大改革:
制度創新引領轉型方向。我國正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首次從全局高度設計綠色轉型“總藍圖”,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流通、消費體系。
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變革。潘慧敏建議:在“三北”地區依托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集中式開發,東南沿海向海發展海上風電。生態環境部正研究制定輕型車、重型車的國七標準,加快淘汰高排放車輛,強化新能源重卡替代。
市場機制激活綠色價值。2023年11月,四川阿壩州以1800萬元價格將1500萬立方米黃河用水權轉讓給寧夏寧東基地,開創跨省水權交易先例。李群表示,將加快培育統一的用水權交易市場,完善用水權制度體系。
深圳灣的紅樹林在潮汐間吞吐碳匯,磴口縣的光伏板在沙地上連成藍色海洋。當四川阿壩的黃河水權跨省流轉,當中鐵二局因違規占地被罰336萬元,中國經濟的綠色轉型已在制度約束與市場激勵的雙重軌道上加速行進。
綠色發展這條賽道上,江西華潤江中已用49%的碳強度降幅證明:產業“含綠量”就是發展“含金量”。正如田春秀所言,中國巨大的綠色市場正在催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綠色產業。
隨著“三北”工程全年安排重點項目287個,148億元中央資金提前下達,這場綠色革命正重塑中國經濟基因,讓每一滴水的節約、每一度綠電的產生、每一寸土地的修復,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