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夕陽下的深圳灣,潮水輕撫著紅樹林根系,白鷺掠過水面,遠處福田CBD的玻璃幕墻倒映著晚霞——這座超大城市的海陸交界處,自然保育與碳匯經濟正悄然融合。
2023年9月26日,深圳市土地房產交易大廈3樓的拍賣廳內,一聲槌響劃破寂靜——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以485元/噸成交,創下全國碳匯市場最高單價紀錄。
競得者深圳市家化美容品有限公司的名字,與這場中國藍碳經濟的破冰之旅緊密相連。
作為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所在地,深圳用296.18公頃紅樹林濕地撬動了一場藍碳價值轉化革命:從全國首個《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的發布,到“調查監測—確權登記—碳匯計量—市場交易”全鏈條機制的建立。
再到恩平市鎮海灣紅樹林碳匯的跨區域成功交易,深圳正在重塑濱海濕地保護的商業模式。
1、制度筑基:碳匯交易的全鏈條革命
深圳紅樹林保護的制度設計起步極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圳紅樹林保護建設就已拉開大幕:1984年廣東內伶仃-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設立;1988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2年11月,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標志著深圳成為國際多邊環境治理機制的全球樞紐之一。
制度保障上,深圳構建了多層次法規體系:
出臺《深圳經濟特區海域使用管理條例》,規范海域使用管理;編制《深圳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等戰略文件;建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體系,創新藍碳確權登記方式。
2023年成為深圳藍碳機制突破年:5月發布全國首個《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7月啟動國際紅樹林保護專項基金;平安產險承保全國首單紅樹林碳匯指數保險。
這些制度創新為碳匯交易掃清了技術障礙。
2、方法學突破:從碳匯計量到價值評估
碳匯交易的核心難點在于科學量化。深圳以方法學研究破題,填補了國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類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空白。紅樹林的固碳能力驚人——每公頃紅樹林具備約3754噸碳儲存能力,相當于2650輛燃油車一年的碳排放量。
2023年發布的《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首次確立了三層次計量框架:
碳庫范圍劃定(生物量、土壤有機碳、枯落物)
碳儲量變化監測規程
泄漏與不確定性控制標準
2024年8月,深圳再度發布《紅樹林碳儲量調查和碳匯核算指南》地方標準,進一步細化監測點位布設、土壤采樣深度等技術參數。這些標準確保了福田紅樹林首拍中16555.47噸碳匯量的核證公信力。
價值評估則借鑒土地資產定價邏輯,采用市場比較法結合成本逼近法,綜合考量資源稀缺性、生態功能價值、管護成本等因素,為485元/噸的起拍價提供科學支撐。
3、金融創新:從保險產品到跨區域交易
深圳的金融工具箱為碳匯經濟注入流動性。最具突破性的是全國首單紅樹林碳匯指數保險的創新設計。
該產品首創“保險機制+生態維護”模式:
保險觸發機制與碳匯波動指數聯動
理賠資金定向用于生態修復
風險減量服務覆蓋臺風、赤潮等災害場景
當臺風導致紅樹林損毀、碳匯量下降時,保險公司立即啟動理賠程序,確保修復資金24小時內到位,避免生態系統功能斷崖式下跌。
在交易機制上,深圳借鑒土地拍賣流程,設計全套交易文件體系,包括競買須知、成交確認書等法律文書。這套標準化方案在2024年成功復制到恩平市鎮海灣紅樹林碳匯交易中。
2024年11月20日,恩平市5913噸紅樹林碳匯在深圳拍賣,經過105輪競價以336元/噸成交,總金額超198萬元創全國單次拍賣新高。競得企業深圳市中成機電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羅大海坦言:“相信藍碳交易前景廣闊”。
4、跨域協同:構建大灣區藍碳市場
深圳模式的真正價值在于可復制性。2024年,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恩平市政府簽署《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合作框架協議》,開創“深圳標準+異地資源”合作范式。
恩平鎮海灣紅樹林案例中,深圳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持:
采用深圳版方法學核算碳匯量
移植底價評估模型
共享交易平臺(深圳交易集團)
此次跨區域交易打通了藍碳資源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通道。恩平擁有珠三角連片面積最大的5600畝紅樹林,但缺乏價值轉化能力;深圳具備市場化機制和專業技術,兩地優勢互補。
這種模式正在向粵港澳大灣區延伸。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專家周余義指出,這種探索對“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具有示范意義。
5、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深圳啟示
深圳紅樹林碳匯經濟的本質,是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點。目前深圳紅樹林總面積296.18公頃,其中185.3公頃納入保護地(占比62.56%)。
生態效益已顯現:福田保護區記錄鳥類達約200種,包括黑臉琵鷺等珍稀物種;濕地水質改善使底棲生物量增加40%。
經濟效益則通過三條路徑實現:
碳匯交易直接收益(如恩平198萬元反哺保護)
生態旅游價值溢出(深圳灣公園年接待游客超千萬)
藍色金融創新試驗(碳匯質押融資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負責人卡拉·馬丁內斯·托拉爾評價:深圳經驗為全球藍色經濟項目提供借鑒。
深圳灣紅樹林的碳匯交易現場,競拍牌一次次舉起。當恩平市鎮海灣的5913噸碳匯以198萬元成交時,深圳交易集團的電子屏映射出企業家羅大海堅定的面容——這位以336元/噸競得碳匯的深圳商人,堅信藍碳產業將獲更多認可。
深圳紅樹林的根系在咸淡水交匯處蔓延生長,如同其創新的藍碳交易機制向全國延伸。從福田保護區到恩平鎮海灣,從485元/噸的首拍高價到198萬元的單次成交紀錄,深圳模式證明:當生態價值被科學量化、市場認可,每一片綠葉都能成為綠色經濟的黃金。
|